在这个世界上唯一遭受到核攻击的国家日本,人们始终对于“核”无法释怀,不仅仅是指二战期间那两颗改变战局的原子弹,更在于深深植入人们内心深处的核爆恐惧。2011年3月11日因地震导致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配资软件哪个好,更是将这种记忆深处的恐惧提取出来,并无限放大。
从原子弹爆炸到福岛核电站泄漏近70年间,日本社会中关于“核”的一切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和争议。日本知名文艺评论家,法政大学国际文化学部教授川村凑在福岛核泄漏之后第一时间写就的《日本核殇七十年》就是这样一部探讨日本社会人文对于核相关讨论的文化史。
只是,川村凑教授另辟新径,并没有以传统的枯燥文字进行表述,而是以人文社会中最易被人接受的电影、动画、文学作品为锚点,一起探讨这七十年来,日本社会对于核的恐惧、拒绝、反感和接受的。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
展开剩余53%1954年,根据核爆的巨大危害性和影响力,日本拍摄出了经典的怪兽电影《哥斯拉》,这是一部讲述受到氢弹爆炸试验影响而形成的巨大怪兽哥斯拉的破坏肆虐的电影,成为日本战后社会中人们对于核爆恐惧的一个缩影体现。哥斯拉被誉为战争、破坏、残忍的代表形象,与人们心中的担忧、不安密切相关,但又不得不承受这种灾难所带来的痛苦,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印迹,深刻且无法自拔。陆续诞生的怪兽形象三头王者基多拉、摩斯拉以及拉顿都是这种担忧的一些延续。
而1952年由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创作的科幻漫画《阿童木》则表达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意愿。原名叫做《原子侠》《阿童木大使》,亦是看到了核能的巨大潜力,因此引导人们的意识从核爆的危害中勇敢的走出来。
另外,宫崎骏的《风之谷》,大友克洋的《阿基拉》等作品都是表达了跟核能、核爆相关的主题,在未来的一些世界场景中,那些遭受到巨大影响、艰难存活的人们都在努力的适应,适应“核”之后的世界。
通过几十年的社会变迁,日本民众对于“核”表现出既恐怖又崇拜的一种精神状态,他们惊恐于核爆的强大破坏、污染和放射性,又习惯于核能带来的生活便利和民建工程,由此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非常矛盾的“对立但又统一”的现象,面对多年以来出品的众多相关的电影、动画以及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够理解日本民众的这种思想认识和社会变迁意识配资软件哪个好,这其实很不容易。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