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选举即将落下帷幕,初步计票结果证实了选举前和选举后民意调查的大部分预测,英国很可能会选出工党的斯塔默成为14年来第一位非保守党英国首相。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感谢国家,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安排,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趁我现在头脑还清醒,我向领导表明,这个指标留给那些比我更需要的老同志吧!这就算是我的遗嘱。”
一封“特殊”的来信
寄到了江西省省委,工作人员读后无一人不落泪,不感动,老人淳朴且真挚的话语更让人肃然起敬,无私奉献而又感人肺腑的“遗嘱”更令人动容。
这位老人名叫朱旦华,是
毛主席亲弟弟毛泽民的“遗孀”,她为何会寄来这样一封来信?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一生”?
投身革命
1911年
,代表“革命”的第一枪,在湖北武昌打响了,整个中华大地瞬时间天翻地覆,革命的火种熊熊地燃烧起来,“旧世界”轰然倒塌,新的曙光正在来临。
而在遥远的浙江慈溪,朱旦华(本名姚秀霞)也呱呱坠地,出生在“新旧交替”时刻的这一年,仿佛上天注定她的一生绝不平凡。
朱家并不富裕,朱爸爸曾经是上海一家布店的学徒,备受剥削
,一辈子省吃俭用也不过攒了几个钱,好不容易才讨到媳妇回到老家结了婚,开了一家布庄。
朱旦华从小就成长在布庄当中,家里有9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平日里除了在宁波毓秀小学去上课之外,还要到自己家的布庄里帮忙。
影响朱旦华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也正是这段时光,布庄受到国外洋货的挤压影响,生意日渐惨淡,家里也背负上了巨额的债务。
8岁那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宁波市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劳工万岁!抵制日货!支持国货!”的口号深深地刻进了她的心里。
幼小的种子正在发芽,革命思想真正茁壮成长起来的时候,是在她13岁那年,父亲迫于生活压力,举家搬迁到了上海。
1924年,朱旦华来到上海,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务本女子中学
,最重要的是,这所中学不用缴纳学费。
而
上海的革命思潮再一次影响了她,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她一马当先地冲上街头,发传单,演讲,宣传进步思想,被誉为务本女中的“四大金刚”之一。
中学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务本女中任教,一边拿着工资补贴家里,一边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谁是为穷苦人民奋斗?谁又背叛“革命”残害革命者?朱旦华有了清醒的认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朱旦华义愤填膺,组织学生们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宣传抗日”的演出,号召所有人同仇敌忾,保家卫国。
国民党的虚与委蛇让她痛心不已,终于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又在8月13日进攻上海,务本女子中学也宣布停办。
朱旦华再也待不下去了,她要投身革命,奔赴抗日前线,她决定站出来,守护自己的家园,为此她联系上了自己在延安的好友,
希望能够前去延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安排下,朱旦华悄悄地含泪告别了父母离开了上海
,一路改名换姓,历经颠簸,
终于在1937年年底抵达了延安。
初识毛泽民
朱旦华后来还对第一次来到延安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是一片“赤色”的海洋,在距离目的地还有几公里的时候,就有许多人来迎接我们,当中就有女作家丁玲。”
她也在这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她一直做梦都想见到的人: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等,还有一些她十分仰慕的文化届名人:矛盾、丁玲等等。
1938年1月,朱旦华在延安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人,
随后便被分入了陕北公学学习,还担任起了陕北公学学生会的宣传部部长。
毛主席的演讲和延安的革命氛围让她大为触动,也正是在这里,她将自己本来的名字姚秀霞改为了朱旦华,“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照耀着中国大地的革命光芒,必将永不消逝。
从陕北公学毕业后,她就被分配前往新疆工作,面对着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尽管新疆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初入中国共产党的她还是二话不说就踏上了前往新疆的道路。
1938年7月,朱旦华来到了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进入了迪化女子中学工作,在这里,她在传播革命思想的同时,
也结识了毛泽民。
作为毛主席的家人,更是亲弟弟的毛泽民,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加入了,随后更是随毛主席到处开展革命活动,成长为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优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
抗战爆发后,毛泽民接受前往新疆的任务,化名“周彬”先后出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职务,在一次会议上,朱旦华深深地被他吸引。
当时的毛泽民正好没有婚配,因为革命的原因,他先后和两任妻子分别,
在当地负责组织工作的我党优秀领导人
邓发
就为俩人牵起了红线。
一天,邓发来到朱旦华处找她谈论工作,
邓发拿出一份关于新疆财政的报告给朱旦华看,朱旦华却有点不明所以,她一个学校的教导主任兼新疆妇女协会宣传部部长哪懂什么财政。
可她还是耐心地看完,邓发笑着问她“小朱啊,你对这份报告有什么看法?”朱旦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看不懂,但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写的很好,希望可以立即执行。”
她不明白,但还是说出了心里的想法,邓发没说话,只是笑着打量了她一番,又说了一句“小朱,听说你还是单身,对不对?”
朱旦华点了点头,邓发又说:“
写这份报告的人叫周彬,那天会议你也在,你对他有什么看法?”
“
他很有能力,我是很佩服的”朱旦华回到,邓发眼看着朱旦华没明白他的意思,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他其实是毛主席的弟弟,我此行前来是想为他介绍一个对象,你们俩就挺合适。”
朱旦华害羞地低下了头,其实在她的心中又何尝不想,眼看30将近终身大事还没有着落,父母亲一直来信催促她,但她一心专注革命也就没多想。
在那天会议上她就对这个叫“周彬”的男人关注很多,
现在又听说他是毛主席的弟弟
,暗自里早已经芳心自许,对他一往情深了。
就这样,俩人在邓发的安排下一起私下里见了面,确定了关系,有句话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朱旦华关注毛泽民的时候,毛泽民也对朱旦华十分爱慕。
美丽的乌鲁木齐自然风光下,俩人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夜空下的漫步,再多的浓情蜜语和海誓山盟,也抵不过互相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
1939年,毛泽民奉命前往莫斯科学习,朱旦华第一次体会到了分离的痛苦
,在机场恋恋不舍的时候,毛泽民握着朱旦华的双手许下诺言“
等我一回来就娶你。”
新疆受困
此番莫斯科一行,为毛泽民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其实除了学习之外,毛泽民的身体也不大好,他在苏联的时间也比较久,就是为了养好自己的身体。
可待得时间越久,毛泽民就越发现一丝不对劲,
盛世才
,这个当时新疆的“统治者”,开始逐渐地展现出自己隐藏许久的真面目。
本来和苏联、和中国共产党走的很近的盛世才,开始找借口躲避苏联领事,甚至还撵走了军事顾问,同中国共产党员的态度也变得十分冷漠。
靠着苏联的援助,才登上“新疆统治者”地位的盛世才,开始暴露出过河拆桥、两面三刀的本性,有些事情是当局者迷,离开新疆之后,毛泽民才看清了。
忧心忡忡的毛泽民放弃了苏联方面提供给他的全面治疗方案,选择保守治疗
,然后在1940年就返回了新疆。
一回来,他就兑现了对朱旦华的承诺,俩人举行了一场简谱但隆重的婚礼,朱旦华在爱情走向婚姻后,更加卖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开展各种宣传抗日的文艺活动,编辑宣传刊物,领导新疆妇女协会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还为毛泽民生下了一个儿子,毛泽民非常高兴,为其取名毛远新。
可是爱情和家庭的喜悦,并没有让毛泽民忘记和盛世才之间的周旋,其实朱旦华早就有了预感,每次见到丈夫回家陷入沉思,她就愈发感到形势的不妙。
果不其然,1941年苏德开展,苏联陷入危机,盛世才彻底地倒向了蒋介石,他先是罢免了包括毛泽民在内的许多共产党员的职位。
等到1942年,为了维持表明上的“合作”,盛世才找了个借口,将毛泽民和一众共产党人“软禁”起来,还将他们的夫人也给抓了起来。
实际的情况朱旦华最清楚,
名为“软禁”,其实就是投入了监狱,每天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屈打成招,盛世才为了有正当的理由杀害共产党员,将“贪赃”的名义强加到他们身上。
吃的是散发泔水味道的馒头和咸菜,黑暗潮湿的环境,再加上新疆寒冷的冬天,朱旦华带着年幼的毛远新,和其他共产党员的家人们一起捱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始终坚守着对党的信仰,她从没松过口,更没放弃过斗争,
她在监狱里带领着大家高唱革命歌曲,还肩负着教导孩子们看书识字的重任。
在这段艰苦岁月中,对丈夫的想念是支持她坚持下去的一大动力,
可朱旦华不知道的是,毛泽民早在被抓起来不足一个月,就和其他共产党员一起被秘密杀害,壮烈牺牲了。
1945年,朱旦华通过前来看望她的自己的学生,将自己被关押的消息送到了延安,在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的不懈努力下,
终于在1946年被释放了出来
。
“春去秋来,在漫长的黑夜里始终没有你的消息,孩子他爸,我不愿意相信你已经被杀害,当噩梦成真,请牢记这血海深仇。”
得知丈夫已经被杀害后,悲愤的朱旦华写下了动人的诗句,来悼念毛泽民同志,
然后怀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回到延安继续参加工作。
一生清贫本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朱旦华准备带着儿子毛远新回到家乡上海,却被方志纯拦了下来,
这个一同在新疆监牢里吃过苦的同志,想要与她一起渡过后半生的生活。
方志纯的妻子在监狱里去世了,只留下一儿一女给他,俩人的境地极其的相似,朱旦华思索了许久,终于是同意了这个请求。
这是革命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在邓颖超主持之下,俩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然后朱旦华就跟着方志纯到了他的老家江西生活和工作。
历任江西省妇女委员会委员,妇联主任宣传部部长,江西省政协委员的职位,朱旦华始终都将“清贫,朴素”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一间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用了几十年的家具,
朱旦华从来都坚守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质,只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
1993年的时候,方志纯去世,江西的党组织为了照顾朱旦华的生活,就提出要给朱旦华修建新房,但她拒绝了。
“我是革命者,更是共产党员,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我哪有权利去享受呢?尤其是一些人,整天吃喝浪费,一点正事都不干!简直可耻!”
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了40多年的人,全部积蓄也不过4万块,2005年的时候
,朱旦华身体逐渐有了问题,可她从不害怕死亡,更是提笔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遗嘱”。
“趁我头脑还清醒,正式向领导表明:我不要新房子,请把这个指标留给那些比我更加需要的老同志们吧。”
“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做过监牢,经历过风风雨雨,只觉得自己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的太少,我现在90多岁了,只想在现在的房子里住下去。”
“等我死了后,房子上交给国家,这是我的决定,也算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最后遗嘱吧。”这是老一代革命者的伟大觉悟,更是朱旦华身上的高贵品质。
2010年,99岁的朱旦华在南昌医院中病逝,斯人已逝,逝者当如斯,曾是积极进步的革命女青年,也是一生高风亮节的“老党员”、“老同志”。
朱旦华老人的一生颠沛流离散户炒股如何加杠杆,却始终不忘对党,对人们的忠诚,始终不忘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诲,临去世之际还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朱旦华新疆毛泽民邓发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